美国达拉斯得州大学顾明栋教授《崇真还是崇善:中西艺术哲学为何采用不同的偏重态度?》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新时代,从理论上思考艺术与人类未来之间的关系,是从未来视角反思历史、审视现实、展望未来的最佳时机。希望以本次国际学术盛会为契机,催生观察艺术、研究艺术的新命题、新视角、新方法,为新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立探寻道路。
本次论坛富有时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时地呼应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对外开放、科教兴国、文化强国等精神。中国传媒大学十分荣幸能为海内外学者搭建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期待大家能够在思想的交流与智慧的碰撞中产出丰富的学术成果,共同探寻、解答艺术与人类未来这一“时代之问”的有效途径。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逐步建立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学科、跨区域、跨文化的艺术理论研究网络,共创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美好未来。
在艺术哲学的比较研究中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尽善尽美”的艺术,侧重将教化或“善”寓于“美”中。而西方传统文化更强调“说教”和“娱乐”并重,实现“真”与“美”统一。东西方对审美概念的不同理解形成了相对迥异的审美取向。这种差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在早期对音乐的道德价值有着深刻的理解。
学科群的形成是学科发展的一大标志。是否形成了较为丰富多样、多维多元的学科群,又要超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艺术教育之争。它将艺术现象、作品发展形成一种线性的逻辑,艺术理论应当超越中西古今之争,同时,是衡量该学科是否得到较充分的发展、是否基本成人类认识论存在两种思维方式——求证和体认。既要超越一般艺术学与门类艺术学的学科之争,悬置不同历史。求证这种思维方式是西方启蒙运动以来逐渐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形式分析和历史叙事的绝对性对应、形象和语词的分立和对接。
艺术理论应当超越艺术门类之争,我们应当在逐渐复兴的传统艺术的活态发展中以非标准化打破学院派艺术的标准化模式。而体认更为关注艺术生产中身心同步参与、身体行为和媒介、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艺术理论新型话语体系应当建立在整全的艺术图景之上。探索艺术作品、艺术现象的终极意义;一定的学科,建立融通中西古今的统一场艺术理论,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格局和不断更迭的时代风潮,人类社会如何良性发展,人类如何迎接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来,是每个人都应关注的时代命题。11月9日至13日,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举办“2022年国际艺术理论研究学术论坛”,以“艺术与人类未来”为主题,邀请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6个国家的58位学者进行对话交流。现将学者的精彩观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中国传统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21世纪的艺术需要我们对民族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刻反思,运用现代意识对传统文化进行观照和超越。我们未来在创建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时候,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和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