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天路守护者:驻守世界高海拔最长隧道的武警官兵2022年11月15日

“居然还没有过完,这个隧道可真长!”一名年轻人满脸兴奋地和同伴说着。看样子,他们是第一次到青藏线旅行的游客。

23点30分、凌晨1点、凌晨4点……每次因氧气稀薄难以入睡之时,他们都会在黑暗中等候并印证那一声声汽笛的响起。

值班本上,记录着每日列车行驶的时刻表。记者眼前这条铁路,是进藏“主动脉”,除了较为固定的客运和货运列车,还会有军列不定时通过。

汽笛长响,列车飞驰而过。那些站立的身影,几十年如一日。自1984年一期工程通车以来,在近两千公里的青藏铁路沿线,一代代武警官兵默默守护着这条高原“生命线”。

蒋红伟的哨位属于后者。“其实也没什么区别!一场雪过后,哪里都是白茫茫的一片。”他说。

高原广阔的草场上,河水舒缓流淌,成群的牛羊在闲云下低头漫步。这样的悠然景象,并非每一名驻守关角隧道的官兵都能看到。

这种情景,在蒋红伟的军旅生涯中并不少见。他所在的武警青海总队海西支队某中队,就守护着眼前的关角隧道。那句他脱口而出的隧道介绍语,用红漆大字,写在从营区通向哨位的路上。

抵达是人类的天性。过去久远的时间里,为了抵达,我们在横亘的高山前学会攀登,在难测的深渊边懂得涉渡。

23点30分,一声列车鸣笛划过沉睡的山谷。蒋红伟知道,这是一趟客车,在旅游旺季,大约有11到12节车厢。等床板停止细微颤动,一切又安静下来。

这是一条镶嵌在雪域高原上的天路——铁轨沿着青藏高原的脊背笔直而上,越过草场、跨过河流、穿过高山,抵达茫茫雪岭背后的美丽远方。

车窗将列车内的景象显映出来,窗外的漆黑不断刷新,壁灯有规律地一闪而过,列车与墙壁之间激起持续而低沉的回声。

“最初看到火车穿过,会特别想家。尤其是过年的时候,车厢每一面窗子上都贴着福字。”王聪是家中独子,17岁就进了军营。小时候,

守在铁路旁9年,26岁的王聪只要听到汽笛声音,就能分辨出不同类型的列车。最初,站哨时间显得特别漫长,他会不自觉地数起车厢数量。看着列车渐渐远去,王聪内心也有所触动。

全长32.69公里的隧道,将守护它的官兵分为一东一西两个中队。靠近西宁方向的官兵,一年四季静候草场由黄变绿,又由绿变黄;而靠近拉萨方向的官兵,只能看到四周的荒山岩壁。

“这是关角隧道,有32.69公里,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第一长的隧道。”一旁的蒋红伟忍不住接了话。

天亮起来,夏季的关角山展现出一年中最美好的模样。站在隧道口的哨楼上,记者远眺铁轨尽头。

作为一名在关角山驻守了12年的武警老兵,休假返程的上士蒋红伟讲起关角山的风土人情。

关角,天路必经之地——它在藏语中的意思为“登天的梯”。一进入关角山,就进入到氧气稀薄的高海拔地区。有“世界高海拔第一长隧”之称的关角隧道,是人类在此留下的伟大印记。

休假回中队的第一天晚上,蒋红伟迟迟没能入睡。海拔升至3000米以上,骤然减少的氧气唤起身体对关角山的记忆。

沿着青藏铁路,目送一列运煤货车驶进隧道。我们走近守护关角隧道的武警官兵,向值班室报告列车通过情况。他拿起对讲机,士兵王聪挺直腰板,随后,警惕地站在哨楼上,在抵达的脚步中感受坚守的意义。走近天路守护者,

跨越20多分钟的黑暗,列车瞬间跃进大片光亮里。飞速之下,铁道旁,哨楼和武警士兵的身影一闪而过。

走近天路守护者:驻守世界高海拔最长隧道的武警官兵2022年11月15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