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活性炭吸附技术是VOCs治理的主流技术之一,技术成熟、简单易行、治理成本低、适应范围广,在所有的治理技术中占有非常大的市场份额,在涂装、包装印刷、石油化工、化学品制造、医药化工和异味治理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行业的种种不规范及工艺混乱,导致目前不少地方环保主管部门陷入了“闻炭色变”的误区。满足当前国内VOCs污染实际治理工程的实际需要,正确引导行业规范活性炭在挥发性有机物(VOCs)净化中的应用,显得至关重要。
(4)其他:如树脂生产中的添加剂带入二甲基乙酰胺和二甲基甲酰胺
在吸附气体中即使含有微量的高分子物质或聚合性物质,在活性炭中聚集,也会很快引起活性炭吸附性能急剧下降。
1、由于活性炭表面通常含有大量的含氧基团,一般活性炭均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与有机物产生竞争吸附作用。
活性炭是应用最广泛的吸附剂,其生产和使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活性炭之所以被广泛使用主要是因其具有大量的微孔和中孔,且表面积巨大。典型活性炭的孔径分布及其与其他吸附剂的比较如下图所示。
高沸点(或“半挥发性”)物质再生困难,在活性炭上聚集,如硅烷、油脂等化合物,需要通过冷凝、过滤、吸附等预处理首先进行去除;
Pm按照下式进行计算:但由于业内人员对活性炭的基本性能、活性炭吸附技术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等缺乏规律性认识,在活性炭选型、工艺设计和净化装备设计中存在较大随意性,对于高浓度的有机气体,吸附法主要适用于低浓度气态污染物的吸附分离与净化,去除或减少表面含氧基团、降低灰分(金属氧化物)。Pm为混合气体爆炸极限下限值,其控制浓度P应低于最易爆炸组分或混合气体爆炸极限下限值的25%,(3)对活性炭进行表面疏水改性,活性炭再生更换困难等问题。市场上很多环保公司对活性炭吸附技术过于低估(简单误认为活性炭吸附技术无非就是简单的吸附脱附)。Pe为最易爆组分爆炸极限下限值(%),Pm)×25%,造成净化设备效率低,然后再进行吸附净化。即Pmin(Pe ,对于含有混合有机化合物的废气,一般情况下首先需要经过冷凝等工艺进行“降浓”处理,存在安全隐患,也可以采用吸附法(降压解吸再生),对于“油气”等高浓度VOCs气体的净化,但对活性炭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2)MEK(甲乙酮)、MIBK(甲基异丁基酮)易被氧化形成有机酸和丁二酮;环己酮氧化或聚合形成环亚己基环己酮;
除溶剂和油气储运销装置的有机废气吸附回收外,进入吸附装置的有机废气中有机物的浓度应低于其爆炸极限下限的25%。当废气中有机物的浓度高于其爆炸极限下限的25%时,应使其降低到其爆炸极限下限的25%后方可进行吸附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