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国际视点:从中国美食了解中国文化—中西方的饮食差异总结英文

于文轩认为,《舌尖上的中国》以浓郁的人文色彩向海外观众展现了一个个勤劳勇敢、聪明智慧、朴实无华、敬业爱家的中国普通民众形象,展现了中国巨大的自然、经济、社会、地区、城乡以及个体差异。尽管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仍然非常简朴,个别地区的民众生活还相当辛苦。从这个角度看,《舌尖上的中国》有助于外界了解中国真实的国情和普通人的生活面貌,对于消除外界对中国崛起的错误认知和偏见相当有帮助。

比利时曾播出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杜赫普向本报记者表示:“这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拍摄水平相当高。看完之后,我们被中国的美食深深吸引住了。”在看完《舌尖上的中国》样片之后,比利时国家电视台就拍板决定播出。“片子里的食物和我们平时吃的中餐有很大不同,这已经不仅仅是饮食,而是艺术品,是美食的极致!”“中国美食需要勤劳、智慧和经验,这部片子会让比利时观众了解到,中国的美食来之不易。”

《舌尖上的中国》一片中的人文元素正是它得以成功的

一位曾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日本观众向本报记者表示,中餐在日本很普及,以前对中国菜的印象就是好吃,再就是分量足。看了纪录片后,对中国菜又有了新的认识。《舌尖上的中国》虽然是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但其独特的拍摄视角不仅让观众了解到了中华传统美食,更呈现了人与食材、人与社会的微妙关系。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院于文轩博士告诉本报记者,《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它突破了传统中国美食纪录片只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大量借鉴和吸收了当代纪录片拍摄的理念和技术,强调人和自然的互动,大大增加了美食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本报记者采访的国外专家学者认为,《舌尖上的中国》从选材立意到拍摄手法还有不足之处,但片中的人文元素是它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对于反思中华文化跨语境和跨文化传播策略非常有意义。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开播以来广受国内外瞩目,第二季开播同样引起了广泛热议。作为小众类型的电视纪录片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和反响,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是在2012年8月中韩建交20周年时首次在韩国播出的。韩国媒体当时报道称,通过这部片子可以用眼睛和耳朵来享受中国的美食。此外,这部纪录片通过对中国各地饮食的介绍,还展示了中国人的饮食与文化、生活风俗等之间的重要联系。有韩国网友还评选出了第一季中最想尝试的5种中国菜肴:黄豆酸笋小黄鱼、豆腐球、肉夹馍、长寿面和毛豆腐。

由于反响强烈,韩国四大电视台之一的文化广播电视台在当月月底再次在黄金时间播放,同样引发了一阵热潮。文化广播电视台表示,这部纪录片超越了对美食制作方法的简单介绍,将人与自然的故事融入其中,介绍了丰富多彩的中国饮食文化。之后第一季还不断在该电视台进行重播。今年第二季播出的消息也引起了韩国媒体的关注,许多网民都迫不及待希望尽快推出韩文字幕版。

以播出部总监艾曼纽·杜赫普为首的比利时国家电视台团队对《舌尖上的中国》甚为推崇,该片会改变长久以来中餐在当地人眼中的形象。他们认为,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后,美国资深外交官萨默斯在中国朋友的推荐下观看了此片。萨默斯过去曾先后在中国的北京和上海工作和生活,其间还走访了中国多个城市,对于中国饮食文化尤感兴趣。他告诉本报记者:“这部纪录片拍得不错,既能用美味的食物‘诱惑’我们的视觉和味觉,又能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蕴涵。”

人民日报国际视点:从中国美食了解中国文化—中西方的饮食差异总结英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