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随着集市整体搬迁到车站北面的金源市场,有了水泥柜台摊位。“当时,地方虽然简陋,却是十里八乡甚至周边县市最重要的服装集散中心,1000多个摊位、摊连着摊,就连地上的水泥台都不够用。”在鄢敬光的记忆里,那时人多货少,他常常要坐着长途车到江苏、浙江、上海四处跑,进的货一回到市场,马上就会被守候已久的商户们一抢而空。
1994年,伴随着两层楼的交易大厅投入使用,商户们不再为阴天下雨犯愁,摊位也升级成铁皮柜。“进入室内感受最深的就是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了。”鄢敬光笑着说,那时候,个体户可不好找对象,人家都愿意找在企业上班的,觉得做买卖不稳定。
“当时服装市场刚刚起步,经营的商品花色和品种比较单一,有的业户在街上或在外地看到比较时尚的服装款式,就凭记下来的样子或是拿来一件样品,让手艺人连夜裁制,第二天就摆上了市场。每天一般裁制100多件,多的时候一天裁制200多件,每件两毛钱,能收入50多元。”鄢敬光说。
10月27日,2017中国即墨童装节开幕,第五代市场——即墨中纺服装城开门纳客,千年商都迸发新活力,传承千年的商贸基因又一次在即墨燃起。早报记者近日对即墨商贸产业发展进行探访发现,清晰可见的市场发展历程,书写了一部即墨商贸业厚重的史书。几十年来的发展,使即墨商贸业的繁荣与强盛在国内已经广为人知,即墨服装市场四易其址不断发展壮大,童装新型产业异军突起。如今,在即墨西部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座连通全球商流、客流、资金流的国际商贸城已经崛起。
“以前我们搞服装批发零售,根本就不愁卖,几乎是进多少卖多少!”鄢敬光说,可是从2012年开始,这种局面被打破了。“很明显发现来店里的顾客少了,本来顾客多,我们连吃中午饭的时间都没有,后来一天来不了几个人。”鄢敬光说,这种局面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很快变成了常态,他知道这将
10年之后,2007年,即墨服装市场再次升级,整体搬迁至现在的新址,鄢敬光这批老商户都跟了过来。“当时,我就想这辈子都要吃‘服装饭’了,新址紧靠汽车站和火车站,我们出去进货都很方便。大楼里有空调,冬暖夏凉,而且把经营时间也从原来市场的凌晨5点开门推迟至早上7点开门,这让我们有种上班的感觉。”鄢敬光说。
却没赚到什么钱。非常辛苦,这也是即墨服装批发市场起初的模样。随着第五代市场——即墨中纺服装城即将开门纳客,“以前家里以种地为生,当时交通没有现在这么方便,鄢敬光最近一直忙着新店开业的各项筹备工作。我父母农闲时在家里用缝纫机做裤子,这样跑了一年多的时间,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在即墨墨水河边的集市口练摊,做起了服装批发生意,
今年50岁的鄢敬光是青岛金娃娃恒顺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从20岁开始,他就在即墨服装行业中摸爬滚打,服装生意伴随着即墨服装市场的变迁一步步发展壮大。如今,这个中年汉子已拥有自己的服装加工厂、设计研发团队和注册品牌“金娃娃贝乐”,完成了从服装代理批发到自有品牌生产销售的转型。
这个中年汉子笑了,当时我跟着几个年龄大的乡亲拿着到中山路、即墨路的市场上去卖,后来,他向早报记者回忆了30年来的风风雨雨。说起自己和服装市场的渊源,”鄢敬光说。
1997年,鄢敬光拿着多年服装批发生意积攒的20万元投资建厂,自己生产自己销售,然而当时市场竞争异常惨烈,鄢敬光赔得一塌糊涂,让他一度想去工厂打工挣个安稳钱。“可能是常年个体化经营自由惯了,受不了企业里的条条框框,最后我还是拾起服装批发的老本行,重新打拼从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