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远程弹道导弹和洲际导弹需要具备远距离跨区发射和对多种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能力,这就需要为导弹提供更多的电流载运量。举个例子,俄罗斯新一代洲际导弹“萨尔马特”威力很大,它需要装配比成年男人大腿还要粗的电缆。
在导弹制造领域,有一种说法:“为减轻每一克重量而奋斗。”导弹载重越轻,负荷就越小。如何让电缆在粗细之间找到完美平衡,是必须面对的技术问题。未来战争对导弹的机动灵活、快速反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导弹上的电缆网结构需要高度的集成化、轻量化。
“马甲”的颜色标识着电缆的种类。为了操作安全,避免事故的发生,线路颜色标识都有严格规定,必须依据国家标准,军工领域电缆还必须符合军用标准。黄色、绿色、红色、淡蓝色、黄/绿双色线、红黑色、棕色……不同颜色的“马甲”对应不同类型的电缆,方便对电缆种类的快速辨认。
纤细苗条的“美娘子”有着特殊能耐。生活中,我们比较常见的是铜线毫米,略粗于头发丝。再细的,还有比头发丝还细的光纤电缆。别小看光纤电缆,它是5G的核心技术之一,这样1根电缆可以与上千根铜线电缆叠加起来的信号传输量相当。
1858年,美国实业家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在欧洲与美国之间
“电,这个赫拉克勒斯,当它还在摇篮时就已推翻了迄今为止的一切定律,破坏了一切行之有效的标准……正是这种小小的几乎无法感觉到的电火花——它昨天还只能在莱顿瓶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产生手指节骨那样一英寸长的电花,如今一下子获得了巨大魔力,能越过陆地、高山和所有的大洲。”
电缆是武器装备的“血管”与“神经”,它所传输的电能与信息,遍布武器装备“身体”里的电缆,无论哪条出现技术问题,都可能会造成武器装备的使用故障。维持着武器装备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转。
电缆的“腰”是越细越好吗?当然不是。同等材质之下,体型越粗的电缆承受的电流越大,可承载的设备越多。打个比方,越大的水库,越需要更宽的河道放水。然而,电压等级越高、输送容量越大、输电距离越远,就要求支撑电缆的设备越庞大。
就像打开了神奇的魔盒,一根小小的金属丝,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衍生出多种类型电缆。不同类型的电缆,在武器装备及国防工程建设中发挥的功能不尽相同,起到的作用却不可或缺。
说起电缆的起源,人们会联想到历史上富兰克林在雷电天气所做的“放风筝”实验。在这之后,富兰克林又做了一次大胆尝试,他把几米长的铁杆,用绝缘材料固定在屋顶,杆上拴着一根金属线,当闪电来袭时,闪电会通过铁杆、金属线直通地下,而房屋建筑完好无损。实验中,那根金属线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电缆雏形。
如果拿“腰细”作为量化标准,那么2017年国外某科研小组研发的纳米电缆创造了世界纪录。这种电缆的直径仅是3个原子的直径叠加尺寸。
按照体量来分,电缆既有纤细苗条的“美娘子”,又有膀大腰圆的“大胖子”。无论是“美娘子”还是“大胖子”,粗有粗的道理,细有细的学问。
总之,军事应用不同,所用电缆的种类也就不同。需要找准粗细之间的黄金分割比。
电缆拥有一个庞大的家族,种类极其繁多。为了保证电能与信息的传输安全,在不同需求下它们会穿上不同材质的“马甲”。
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文章中,将世界上第一条跨越大洋的海底电缆铺设列为决定世界命运的14个历史瞬间之一。茨威格将电比喻为赫拉克勒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完成的任务堪称人类壮举。